本期的明星导师郭老师,本科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作曲专业,师从谢菲尔德大学教授Adrian Moore、Dorothy Ker和奥斯卡奖项获得者Amir konjani、并以distinction成绩毕业。郭老师自幼学习音乐,精通古筝竹笛键盘等乐器,有着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希望用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热情影响更多的学生。“只要热爱音乐,都可以去学习和表达自己。”关于音乐制作,我们一起来看她的看法。
Q&A
郭老师 X 小美
海外留学使我接触到了更多元的音乐。
小美:您是如何走上音乐这条路的~
郭老师:
我自幼习筝,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了各类乐器,包括钢琴、竹笛、中阮、电贝斯等。在聆听与演奏作品的过程中,我渐渐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开始一边学习乐器表演专业,一边进行创作。
在后续的学习以及信息收集时,我了解到,去国外学习可以接触到相对来说更多元的音乐类型,可以和更多音乐人交流创作心得,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音乐技术,于是我决定开启留学之路。
与此同时,我也和非常多的民族乐器演奏家一起创作流行作品以及一些学术类的现代器乐作品,打开自己的音乐视野,接收到更多独特的想法与理念。
小美:留学期间,您的学习生活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与感受
郭老师: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在留学是遇见的可爱的导师们,还有了非常宝贵的音乐会经验。我的导师对实验音乐的热爱非常直接地影响到了我,他们的鼓励让我敢于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展示自己的实验作品。
在论文写作时,由于非母语者不免对自己的产出不够自信,导师们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宝贵建议,让我在学术写作中亦有所收获。在见到各年龄段同专业的同学时,我由衷地感叹,活到老学到老,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同样鼓舞着我。
我记得,在我听到导师们创作的实验电子音乐、现代器乐曲目以及接触到前沿的音频处理技术时,我有一种发现了宝藏的雀跃。在Dr.Amir分享自己的影视配乐作品时,我感受到影视配乐在商业电影配乐之外的更多可能。
把海外名校课堂搬进美行。
小美:您是如何形成自己如今的教学风格的?您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郭老师:
在从事音乐教育的五年里,我逐渐形成了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点并以此切入,来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我也希望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我的上课风格通常不会非常严肃。鉴于海外的课堂也是轻松学习的氛围,我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前往海外留学时面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依然明白自己学习的初衷与目的,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应该做什么。
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学习成果自然硕果累累。当然我一直主张因材施教,在面对需要有外部约束力才能够认真学习的同学时,我也一样会适当地调整课堂风格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精准把控时间节点,稳稳get心仪offer。
小美: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导师,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郭老师:
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整体规划,比如学习进度把控、作品进度把控,作品质量的把控。只有精准地把握好每一个时间节点才能稳稳地帮助同学们拿到心仪的offer。
于此同时,我也更乐意与学生沟通,不仅是专业上的,分享生活中的琐事则让我更了解同学们的个人特质,抓住这些可贵的特质,从而发现同学们在创作中的潜能以及其他创作方向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让我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专攻一个方向钻研,是件很有趣的事。
小美: 音乐制作的学习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该如何去提升自己?
郭老师:
我认为学习音乐制作依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常说的“小三门与四大件”,这其中最底层且最需要透彻掌握的是乐理。如果没有乐理基础的支撑,可能甚至连如何开始起步都是迷茫的。当然音乐制作依然需要学习软件操作,熟练地操作宿主才能让音乐制作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习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最感兴趣的分支,比如影视配乐、song writing、电子音乐写作或者声音设计等等,将我们所选的分支进行专业上的补足,专攻一个方向并钻研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多探索自身的潜能
小美: 您觉得中外大学生的声乐水平如何?
郭老师:
我认为很多同学在学习时缺少对自己内部的发掘,比如本科学习的是影视配乐,自然而然地便想到研究生阶段也要学习影视配乐;或者一直接触到的是流行音乐的同学则不会想到去写一些实验音乐或是学术音乐。
我认为打开视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许换一个赛道能够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多探索自身的潜能,不断了解外部源源不断的新鲜资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同时,专业基础作为支撑也非常重要,就影视配乐而言,配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质量;电子音乐制作而言,无论是实验方向还是流行方向,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声学基础作为底层逻辑。
转专业申研需要科学规划并付诸行动。
小美:音乐制作作品集的创作都有哪些研究方向
郭老师:
音乐制作大致可以分为:影视配乐、song writing、电子音乐制作、实验音乐写作、sound design;以及后期的技术类分支:混音、母带、录音工程等。细分有非常多的分支,每一位音乐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兴趣所在的位置。
我认为转专业分两种情况,第一类是有音乐基础的,比如本科为音乐类相关专业的如音乐表演、音乐学、音乐教育等,或是平时有创作习惯的同学;这些同学由于具备一定程度的乐理知识和对音乐行业的了解以及对音乐自身的理解,在面对音乐制作时可以较快地上手操作;这类同学可能会遇到之前所学的体系与自己目标院校所学习的体系略有不同,需要进行转换和补足这也是需要时间与精力的。第二类则是从其他专业转向音乐制作暂未起步的同学,虽然这类同学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基础和培养音乐理解上,但这样的益处是我们可以根据目标的专业方向与院校度身定制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的课程体系,无形中也是一种时间与精力上的节约。
简而言之,只要科学地规划学习内容并付诸行动,转专业申研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般情况下申请研究生我们需要准备三个作品和作品说明形成作品集来进行申请,其中可以是三个作品中包含不同类型的音乐制作作品,比如一个实验电子一个器乐作品、一个影视配乐或者是同类型但不同体量的三个作品,这需要视同学们的申请方向而定。
根据学生背景制定教学计划和申请方向。
小美:学生们在做作品集时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呢?
郭老师:
同学们在做作品集时容易出现起步难的问题,也就是将一个作品从0开始创作的起始过程。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我通常会先找到一个同类型的经典作品,一起和学生分析其音乐创作中所使用的元素。如大师在创作此类作品中是如何配器的、动机是如何发展的、声部间是如何运动的、使用了哪些音色等等。在学生对于作品方向或是作品灵感没有想法时我会让同学们大量地去听作品,多接触不同的作品从而确定自己的作品方向。
我建议同学们平时多多进行动机写作练习,不论器乐或是电子方向都可以多多进行动机写作,动机作为“source”的存在我们才可以继续往后发展,这也就是所谓“source and course”。
在接触不同背景的同学时,我也会根据学生背景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规划申请的专业方向,比如有民族乐器特长的同学可以在作品中加入一个融入民乐元素的作品;有说唱和电子音乐经历的同学,由于没有深度接触音乐制作这个专业,在制定方向时比较迷茫,我会同时考虑流行电子音乐制作和音乐技术两个维度,做两手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对于本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音乐技术更符合他对专业的期许,最后申请到了他心仪的音乐技术专业。
学习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直接行动起来。
小美:对于学习音乐制作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吗?
郭老师:
我建议大家要多多尝试。我在接触过各个不同背景的同学之后,发现在不同程度上大家都是有创作的想法的,但是囿于在创作与制作上的知识储备问题,不敢开始。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所以不如直接行动起来,哪怕现阶段的产出不够完美。
另外,我也建议大家多多扒谱,不仅需要把谱面扒出来,更要多分析思路、方法归纳吸收为自己所用。